2023年浅议,体育俱乐部形成(9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文章内容

2023年浅议,体育俱乐部形成(9篇)

时间:2023-07-09 09: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浅议,体育俱乐部形成(9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浅议,体育俱乐部形成(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浅议 体育俱乐部的形成篇一

3.1文献资料法

利用图书馆、电子网络查阅相关研究资料,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

3.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按社会学和体育统计学原理制定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发放问卷75份,回收68份,回收率90.6%,其中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94.1%。

3.3逻辑分析法

对获取的相关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与分析,采用归纳、类比等方法,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4.结果与分析

4.1学生对体育俱乐部的兴趣程度

调查显示,有68%的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感兴趣,有13%的学生无所谓,还有19%的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不感兴趣。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不感兴趣有很多原因,比如学校对体育俱乐部重视程度不够,课外项目过少,平时的体育活动缺乏等,导致一部分学生不了解体育俱乐部。还有少量学生不了解高校俱乐部的情况,或是平时不进行体育锻炼。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还是抱有很高的兴趣的,同时也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有明显提高。可以发现,高校俱乐部的成立获得了学生很高的认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性是目前高校成立俱乐部重要的条件之一。

4.2高校体育俱乐部各项目受欢迎程度

在调查中发现,球类运动占了很高的比率,为80%,分别为足球15%、篮球23%、乒乓球16%、羽毛球18%、网球8%,尤其是篮球、足球和乒乓球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时间较长、场地器材较丰富、锻炼氛围强是它们受欢迎的主要因素。还有一些新兴的运动,比如街舞,虽然比较受学生的喜爱,但受场地设施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

4.3学生对体育俱乐部收费的认可程度

在调查中发现,78%的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收费情况是认同的,5%的学生认为高校俱乐部收费是不合理的。就目前而言,高校体育俱乐部经费来源主要是收取学生会员费,部分学校还存在强制性,学校专项投资少。高校体育俱乐部通过引进赞助广告和对外场地出租来增加俱乐部经费还有很多困难。

4.4学生锻炼的主要目的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学生对增强体质的需求是比较高的,占了30%,主要是因为平时锻炼的机会比较少,身体得不到锻炼;
由于大学生活时间比较充裕,平时的娱乐休闲生活过于单调,学生选择通过和朋友一起锻炼来增加自己的娱乐项目的占了16%;
对自身身材体型条件要求比较高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瘦身塑形的占了20%。此外,有12%的学生由于自己自身素质较差,担心体育测试不过关而被动进行锻炼。

5.成立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各项条件

5.1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师资力量

高校体育师资专业知识全面、扎实功底深,高校的体育教师都是从各大学毕业的`体育专业人才,有着系统的体育基础知识,扎实的各项基本技能,较强的敬业精神,在健身活动中都有一技之长,思想观念转变快,对以往学校体育教学以传授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感触颇深。组建体育俱乐部,将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一个在改革中施展才华的场所。这对高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成立提供了人才的保证。

5.2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硬件设施

高校对体育设施投入比较多,体育器材的多而全,为开展俱乐部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搞好体育教学、增强大学生体质、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必要条件。所以提高场地器械利用率,合理安排场馆开放时间等具体项目也是比较实际的问题。

6.结语

高校体育俱乐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高校体育俱乐部也被他们所认可。但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存在很多问题,场地、器械方面有很多地方还不尽人意。对于收费问题学生虽然没有很多的不赞同的意见,但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收费方式比较单一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项目基本上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但是在新兴项目中还有欠缺,对于新兴项目的反应较慢。高校体育俱乐部指导老师水平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邹师,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

[2]王安芬.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困境与出路[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6,vol25,(2).

[3]汪伟信.安徽省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与运行模式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3).

浅议 体育俱乐部的形成篇二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构建论文

摘要:受各种原因限制,体育俱乐部模式并未在我国的普通高校中取得应有的合理发展成果。本文分析了普通高校运用体育俱乐部这一教学模式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俱乐部模式;
教学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效果已成为当下高校体育关注的一大重点。体育俱乐部模式已在我国的普通高校中发展多年,属于发展较快的新兴体育教学模式。

一、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

所谓体育教学模式,指的是将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作为指定研究对象,并在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下,包括了教学组织、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的系统活动流程。简单说来,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而又规范系统的体育教学程序范型。体育俱乐部模式,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教学新兴模式。普通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局限,切实遵循了国家和学校的人才培育目标,以大学生们的实际体育学习需求为基础,并以树立和培养大学生们的体育意识为目标。该模式长期培育学生的某一到两项体育锻炼技能方法,以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专长,并兼顾学生的运动偏好及兴趣取向,是一种帮助学生奠定终身健康基础、以俱乐部形式为组织构成体育教学特殊模式。

二、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教学目标

自引入使用以来,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新模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学专家和高校老师所接受,并受到了广大师生好评。为了更好地发挥出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独特作用,首先必须明确普通高校使用该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具有标准化作用和导向性作用,它明确了教学活动的目标和要求,并且可以作为体育教学的一大重要评价依据。体育教学采用俱乐部这一模式后,必须综合考虑学生们的生理(身体素质)、心理(非智力因素及心理健康)、文化(运动技能、体育知识)、社会(思想品德、人际关系)等不同层面的实际需求。

三、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实现条件

体育俱乐部模式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坚持人本思想,大力推行开放式教学,以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引导作用能够切实发挥出来,极大地拓宽了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时空范围。普通高校在应用体育俱乐部模式时,必须满足一定的教学环境要求和教学条件要求。一般情况下,普通高校会根据学生的实际体育学习需要、现有教师的水平能力以及本校的体育教学条件(例如教学场地、教材设备等)几大综合条件确定可以提供的备选体育项目。简单可行的体育可选项目包括了足球、艺术操、排球、轮滑、乒乓球等。

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践操作

普通高校使用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不仅贯彻落实了“三自主(即学生享有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课程内容及任课老师的权利)”,而且打破了原先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传统体育教学格式。普通高校开始全天候提供体育教学课程,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育基础、兴趣取向对照校网公布的选课信息进行选择。网上选课既可以节省不必要的纸张信息张贴和人为数据统计等繁杂的步骤,又可以更直观具体的将众多的可选项目、任课老师、上课时间信息系统地展示给每个选课学生。当某一项目的同一老师、同一时间的所选人数达到开班人数时,网上选课系统就会自动关闭该项目下的该系列搭配选择面。依次类推直到所有学生完成体育选课。每名学生的不同学年须选择不同的具体项目,以此确保体育教学目标能够有效达成。简而言之,学生的体育选课流程就是学生登入学校内网完成任课老师、上课时间、体育项目的自主选择,达到相关人数要求后系统自动完成组班。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采用俱乐部这一模式后,原有的组织形式都会出现极大的转变,必须对具体人力物资重新进行组合排列。学校或体育组可以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教学规划、师资能力等情况,将在校任职的体育老师具体划分为若干小组,分别开设对应的体育教学可选项目。在正式开课后,体育老师可以在课程前半部分先根据具体项目的教学规划和具体进度设计主要教学内容,后半部分则可以根据具体的学生境况予以个性化培育指导。这样既扩大了学生们的体育知识涉猎面,又能培养并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到了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时,体育老师会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所教学生进行体育测验。虽然所有学生的体育考核内容都包括了实践部分、体质健康、学习态度及学生自评这四大方面,但是不同年级学生的考核重点也有所偏差,在进行具体的体育测验考核时须要注意这一点。理论部分的考核主要采取闭卷考试与口头答题结合的检验办法,以此考核学生的相关认知水平。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特殊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因其独特的应用优势而被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大重要改革引入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新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构建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10).

[2]邱烈峰.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探讨[j].运动,(08).

[3]张蘅.普通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02).

浅议 体育俱乐部的形成篇三

2.1体育理论教学时数偏少国家教委199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理论知识教学时数不少于教学总时数的12%”,依据一般高校全年体育教学的课时为72学时进行计算,应为8~9个学时。而大多的院校不足8个学时,有的干脆省略了,有的将体育课的要求和介绍也作为理论课的内容,大大缩短了体育理论课的课时,无法满足体育理论教学对实践课的真正需要。体育理论课时的不足,无法使学生学到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影响学生全面文化素质的提高。2.2教师对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程度不够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对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一,重技术轻理论,重达标轻技能的情况并不少见。认为理论课可上可不上、推诿、应付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理论教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体育理论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严重地影响了体育理论的正常教学,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的整体认识。

2.3大部分学生缺乏兴趣,态度消极从学生学习态度上看,多数学生缺乏兴趣、态度消极由于理论教学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可行性且授课教师又无讲理论课的经验,因此,学生也就越来越不喜欢上理论课。在这种抵触情绪的作用下,很多学生都认为“听体育理论课没有多大意思,还不如到操场上活动活动呢”,致使真正认真听体育理论课的学生不多。对一些体育理论课教学做了统计表明,课堂上真正听课的学生还不到20%,而80%以上的学生都在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情。有的学生则在课堂间隙偷偷地溜走,有的学生甚至根本就不来上课,而让其他学生代为请假或点名。试想,如果不是硬性规定学生必须要到教室来上理论课的话、结果会是怎样?很可能会使授课教师陷人十分尴尬的境地。

2.4体育理论课教学质量不高理论课需要讲授的是有关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体育运动的基本原理、运动卫生常识及各项运动的理论及规则等等。体育教师习惯了室外的体育实践课教学,对体育理论教学多数都不感兴趣,另外上好一堂理论课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知识。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是以技术见长的,理论课经常出现念书本的现象,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兴趣。由于教学时数的不足,理论课程内容较多两方面的原因,致使理论课堂教学形成教师照教材念大纲的状况。

2.5体育理论考试形式化体育理论考核多数是迫于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估才组织的,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考试方法比较单一,理论考试前,教师进行考前辅导,圈定考试范围,画出重点以让学生死记硬背通过理论考试。还有些院校的理论考试全部是开卷考试,学生拿回去自己答题之后统一交卷。理论考试失去其检查、反馈、促进、提高的作用。

3对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3.1将体育理论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当前大学体育课设置是大一和大二两年的体育课,将体育理论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从目前的体育课当中分离出来,在大三的时候开设。学生在体育理论课堂上将系统全面地学习到诸如体育价值功能、运动健身原理、发展身体素质理论依据、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这不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体育了解体育,热爱体育,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为将来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提高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都是通过教师的操作才得以实现的。教师教学能力的增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加强体育教师的文化修养,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体育教师在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知识面的同时,还要在思想上重视理论教学。要提高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就必须自觉、积极地提高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努力拓宽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重视高校体育理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3制定理论教学体系,完善考试制度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要从制定目标、选择内容、确定时数、完善考试制度等方面着手,尽快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理论教学还要考虑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的指导意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展示体育的功能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理论课考试应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环境,完善体育理论知识考试制度,建立理论知识试题库。使体育理论教学沿着正确、科学的轨道向前发展,为培养大学生&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打下牢固基础。

浅议 体育俱乐部的形成篇四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为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构建而组织的教学模式。目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上世纪90年代初体育专业进行设置的,虽然随后有一定的修改,但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对于健身、健康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原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例如人才培养过“专”、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模式过于单一、课程设置未考虑社会实际需求、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脱节。在“互联网+”的创新背景下,如何以职业为导向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1指导思想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不仅要求知识的体系完善,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侧重知识的实用。因此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从思维变革,以多维度创新理念为前提,以职业为导向,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构建职业、就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关键节点在师资队伍建设质量,重点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建立科学、灵活的考核体系,遵循学生的生理特点,建立科学、高效、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1.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学生在校的四年时间通过系统化、实用化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打造一支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及产、学、实践、就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2.1教学内容相对体育科技发展滞后

虽然体育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历经修订数次,但教材本身就相对体育科技最新、最前沿知识有滞后性,未能解决教学内容的滞后性。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汲取先进的理论,不能掌握最新的体育科技发展。

2.2教师队伍不能满足新的教学体系和社会需求要求

学生最终的素质和能力,除了学生自身原因外,专业教师的能力高低对培养出的学生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大部分教师是“单一”型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整体素质无法完全满足教学、社会需求。所以对人才模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对教师自我能力提升的督促,只有师资队伍质量整体得到提升,人才培养才能有坚强的“基石”。

2.3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普通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以竞技类为主,其他大众亟需的项目开设的较少,如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康复体育等项目。还有课程开设不能衔接学生实习、就业等环节,只强调“专业”,而忽视休闲性,如健身、户外旅游、体育产业、营销等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这些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受限,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策略

3.1学校管理层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人才培养模式要变革要创新,需要有巨大的推动力量。对于高校而言,推动力量只能自上而下,利用学校的行政力量,以学校相关的管理条例的形式去自上而下进行贯彻。学校管理层在思想上重视,在制度上能坚决执行,使院系、教师看到这种要变革创新的决心,再辅之以一定的激励措施,才能使教师由被动转变向主动创新过渡。

3.2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要汲取美国、日本、英国等教育比较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构建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3.3在教学中要引入动机理论、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理论,以刺激学生学习主动性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按需施教、因材施教。但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自小生活环境不同、个人受教育程度不同、个人特长不同、成长经历差异较大,故在身心方面的个体化差异较为明显。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学习的驱动力,是摆在每一位专业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教学环节中要引入动机理论,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理论,激励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促使学生学习,使他们掌握扎实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3.4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

教育部规定如某专业连续几年就业率较低,将亮黄牌限制招生,如果没有改观将停止招生,所以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要提高学生就业率,就要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一体化教学。在校内应该建立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中心,使学生在其中能够得到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然后利用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得到职业技能的锻炼和训练。总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多方联动、多维度创新的过程,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要做到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人民的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社会体育市场建设和社会体育事业发展服务的本领。

作者:王伟 王敬 单位:邯郸学院 邯郸市农林路小学

参考文献:

[1]张广群.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2):64-67

[2]王玉侠,李润中.基于就业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环节一体化培养模式设计[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5):39-40

[3]王刚军.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9(6):51-55

浅议 体育俱乐部的形成篇五

体育健身俱乐部运营现状与分析论文

一、前言

体育健身俱乐部作为体育产业的一部分,在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健身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越来越受到广大居民的关注和重视。体育健身俱乐部作为一个时尚的健身会所也越来越流行,它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健身的场所,也是人们压力之余的一个很好的放松场所,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健身俱乐部健身消费,享受运动健身带来的快乐。为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体育俱乐部良好的运营状况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周口市区五个健身俱凡吭擞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本文对体育俱乐部科学管理和良好运营,能提供理论的支持和帮助。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对周口市五个体育俱乐部及高层管理13人进行调查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登陆周口师范学院图书馆,从中国知网及期刊的资料库里找到近百篇有关市场营销的论文,其中有30篇是关于体育市场营销的。查阅相关《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育赞助导论》《体育经济学》《健身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等专业书籍。为本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厚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的,分别设计了两套问卷:对俱乐部管理人员(包括经理、会计、教练、健身指导员、器材维修人员等)发放问卷81份,回收有效问卷77份,有效回收率为95.1%;
对俱乐部会员发放问卷180 份,回收有效问卷169份,有效回收率为93.8%。

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收回的数据进行统计,并进行统计处理。

4.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推理分析周口市区体育俱乐部运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俱乐部在市场中的地位分析

对周口市区来说,本身属于经济收入中等偏下的城市,人们的消费属于一般水平。体育健身俱乐部也是随着全民健身热潮风起云涌的,相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来讲,发展不是很快,但就近几年发展的趋势来看,它是在稳步前进的,并且越做越好,由原来的一家俱乐部发展到现在的五家,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周口市“酷爱运动健身俱乐部”,拥有五一路和大庆路两个店面,俱乐部里面的设施环境都是一流的,管理相对规范,所以说会员也是最多的。我们对其中的169个会员调查得知,他们对健身俱乐部这个新兴产业是非常认可的,因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乐趣,让他们的闲暇生活不再枯燥乏味,他们直接感受到了健身带来的快乐。

(二)体育俱乐部指导员、员工劳务收入的满意度调查

表1 收入问卷调查结果

满意一般不满意合计人数20253277百分比25.9%32.5%41.6%100%

由表1可知,体育健身俱乐部健身指导员队伍和员工对工资待遇情况,有半数以上基本满意,目前基本稳定,不满意的占总人数的41.6%。

(三)体育俱乐部对广大市民吸引度和服务度的调查

表2 吸引度和服务度问卷调查结果

满意一般不满意合计人数315682169百分比18.4%33.1%48.5%100%

由表2可知,俱乐部对广大市民有一定的服务意识和吸引力,其中有51.5%的健身会员对健身俱乐部管理、指导和服务表示基本满意,仍有48.5%的居民表示不满意,他们认为有些员工的服务意识还不够强;
有的健身教练只教技术,而对体育文化及内涵的讲解还不到位。

(四)学员对俱乐部培训内容和方式满意度

由调查统计结果可知,健身会员对教练的培训项目和培训方式满意度不是很高,部分会员认为俱乐部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项目设置不够全,有些时尚的项目如钢管舞等没有设备;
游泳健身方面设备卫生程度有待改进,这也反映出俱乐部目前培训内容与方式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在调查中发现,俱乐部在项目设置上,67.9%俱乐部能充分考虑现实情况和健身会员的需求进行设置,但是从培训内容的时尚性、培训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与会员的需求程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五)体育俱乐部培训对会员提供的锻炼价值调查

调查显示,从健身俱乐部培训对会员提供的锻炼价值来看,首先,比例最高的是增进健康;
其次,是能使会员获得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拥有一定的锻炼方法;
最后,是能为健身爱好者提供娱乐的环境和场所,有健身交流的人群氛围。

(六)体育健身俱乐部管理问题

管理问题也是制约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有一个好的管理和服务团队是保证俱乐部快速发展的基本,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服务至上的思想,这个团队在当今的时代很难有所发展,对目前的俱乐部服务人员来说,他们都未经过专业的训练和指导,大部分是临时聘用的人员,固定性、专业性不强,所以,俱乐部发展目前有一定的困难。访谈中得知,员工的素质和服务意识不强,也是很多会员反映最为强烈的一个问题。

(七)健身俱乐部消费价格对学员的影响

周口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经济还比较落后,自我锻炼的意识比较低,因此,价格也是影响他们参与锻炼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目前最适合大家的消费价格是 5~10元左右,大家对这个价格比较满意。如果再高,那么参与的人会更少,这种价格对于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周口市区五个健身俱乐部虽然目前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发展中也存在不足,受当地经济的影响,如消费人群、健身会员数量、健身器材设备等还存在不足,与人们的需求和期待还有距离。目前,体育俱乐部整体的员工素质、管理制度、品牌宣传力度及销售政策有待完善,健身消费价格、培训项目和方式仍有可提高的空间

(二)σ

1.政府应统筹扶持健身俱乐部发展

积极呼吁相关职能部门,应以关心广大市民身体发展的大局出发,制定、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营造一个有利于体育俱乐部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同时,政府应给予健身俱乐部一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给予他们自我运营的发展空间。

2.规范俱乐部管理制度

建章立制,建立员工管理手册、财务制度、会员档案制度、锻炼效果评估制度、销售激励制度等,通过与员工交流和沟通,贯彻执行好制度,使制度深入人心,具体而可操作。

3.健全俱乐部健身教练和员工培训制度

加强对健身教练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获取专业技术和资质证书的持证率;
提高员工销售、客户服务等管理技能。在员工绩效考核方面,尽可能全面翔实,按照考核员工的制度和条款进行全面考核,并能给予管理者、健身指导教练一定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利用媒体做好推介工作

积极与当地媒体(电视、广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宣传媒体进行营销、推介,并适时参加当地举行的各项公益活动,努力树立体育健身俱乐部良好的形象,使其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认可度。选取合适的机会,如利用节假日、店庆等重大活动,在较为繁华的商业街、社区街道等场所进行表演和展示。同时,针对市场的特点,增加人员互访交流的环节和机会,通过培训、激励、模拟演练等方法,做活市场,多渠道、全方位地使俱乐部的各类促销信息能准确到达目标顾客群。

5.制定相对灵活的销售政策

根据会员的锻炼时间、特点可以办理次卡、月卡、年卡以供不同会员的需求,制定灵活的价格浮动机制,确保会员数量的稳定与忠诚度。同时,依据节假日和大型庆典活动,积极谋划并进行促销活动,以此吸引更多的健身人群。

6.加强对健身指导员和管理者的培训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积极引进高水平健身大师进行指导和现场培训,积极选派俱乐部的私人教练和管理者外出进行培训,吸收先进的经验和讲授方法,提高健身资质证书的拥有率,进而提高会员的满意度。

浅议 体育俱乐部的形成篇六

普通高校体育的教学论文

1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1。1民办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必要性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实施是必要的,可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可以促进学科教学管理有效落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实施是正确的、可行的,其能够结合当前我国新课程要求,对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接受度、学生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合理、规范、准确的评估,进而准确的评估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确定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这可以使体育教师明确体育教学现状,不断的改进体育教学工作,弥补体育教学的不足,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1。2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存在问题

(1)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民办普通高校作为我国政府支持建设的高校,其开展的最终目的是为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祖国。所以,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越来越重要,需要民办普通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促使学生体育水平提高的同时,学生的意志、精神、素质等方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而要想实现民办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质量的提高,就需要制定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估体系,通过此评估体系科学的、合理的进行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了解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真实情况,进而对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予以适当的整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民办普通高校并没有非常重视体育教学,相应的所开展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主要表现为:(1)评估标准不科学。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所设定的评估标准不科学,并没有从当前素质教育要求出发,就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方式、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程安排等方面的评估标准进行科学的设定,使得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无法对体育教学质量予以科学的评估。(2)评估项目不全面。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对体育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进而综合评估教学质量。但事实上,我国大多数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均存在评估项目不全面的问题,或缺少体育课程安排项目、或缺少课后体育运动情况等。

(2)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估体系评估不切合实际。在对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需要结合民办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及学生体育项目学习情况,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的进行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但事实则不然,很多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过于形式化,不能真正体系出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实际情况。

(3)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环境不佳。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应当结合高校环境科学的、合理的、运用评估体系来具体的开展体育教学质量评估。可以说,民办普通高校教学环境会对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有所影响。所以,在具体实施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结合体育教学环境,合理的、科学的执行。但我国大多数民办普通高校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更为形式的进行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一次来应对上级检查。

1。3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改革的趋势对于当前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存在的诸多不足,笔者认为应当对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进行改革,使此评估体系适用于民办普通高校,并对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估,真正体系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1)完善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框架及指标。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有价值的判断,是教学的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对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框架及指标今星科学的调整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完善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框架及指标?笔者认为应当结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内容以及民办普通高校教学实际情况、社会现状,就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使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结构更完整,可以使整个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更为科学的实施。对于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指标的调整和完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指标调整和完善,这样可以保证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可以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合理的进行体育教学质量评估。

(2)改进体育教学评估方法。高校体育改革要以改进教学评估方法为依托,全面公平的开展学校体育,促进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在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学生的意识、学生的运动技能、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都是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所评估的项目,每一个项目评估是否合理、科学,都可能对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结果有所影响。所以,在对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进行改革之际,改进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合理的、有效的、适用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的应用可以对每个评估项目进行全面的、详细的、深入的分析和评估,进而体系出每一个评估项目实际情况。对于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的改进,主要是从考查能力、运用方式、实施效果等方面来分析评估方法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改进评估方法,使其可以在评估体系中充分发挥作用。

2结语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应当不断的提高,促使其能够更好的教育学生,使学生的体育水平、能力、意识、精神等方面都得以加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要想实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科学、合理的、规范的开展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掌握体育教学实际情况,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但目前我国大多数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使得评估效果不佳。对此,笔者建议通过完善评估体系的结构、指标、方法等,可以优化评估体系,促使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在民办普通高校中充分发挥作用。

浅议 体育俱乐部的形成篇七

2.1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应该培养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并在体育学习中提高其体育能力。在教学形式上的特点主要是,由于年级不同,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来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体育俱乐部课程。这首先需要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改变体育教学中以教材、教师以及技术技能为中心,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引导下,需要以学生的健身活动为主,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辅导学生进行练习,而不是主导整堂课程的讲解活动。这样教学模式的开展与实施会使得学生与教师的自由空间会大大增加,使得彼此对于教学或者是学习都能够减少大量的压力与负担,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养成一种自觉锻炼的习惯。其次,体育俱乐部模式需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当做到足够的重视。最后,还需要能够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予以足够的尊重。强化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这样能够对传统体育教学中只重视技术的弊端进行有效克服,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不断培养起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

2.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

将高校体育俱乐部归入到体育的教学管理体系之下,能够使得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在这一俱乐部里进行基本知识、技能以及技术的学习,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进行体育运动以及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俱乐部的形式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不断地对大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规范与引导,这样能够使得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能够很好地与学生课余的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以保持两者之间的同一性和连贯性。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设置形式,可以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课时限制进行突破,将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这一过程延伸到这一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可以将终身体育设立为一个主线,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系统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了解自己,使学生自身能够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并因此而受益终身。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在于它能够很好地发挥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十分重视,因此能够成为我国如今在普通高校中比较理想的一种体育教学的模式。

2.3对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

通过不同形式的体育形式来调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热情,培养起大学生对于体育的热爱与兴趣,这就是在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的目标。而这一目标同时也成为高校采用体育俱乐部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应当能够实现以下目标,即,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不断推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体育道德和竞争意识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2.4学校需要因地制宜里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

在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时,学校应当充分考虑到自身学校所具有的特点。对于学校自身的长处应当做好保护以及发扬的工作,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需要将社会化以及生活化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地引入进来。在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中以及项目的设置上应当能够很好地体现“终身体育”这一目标。除此之外,需要发挥学校的一些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来开展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教学活动,对学校的体育设施、场地以及体育器材的安置,都需要能够得到高效率的运用。同时,对于体育馆、体育场以及健身房等活动场所的活动时间也需要安排得合理、科学,以促进校内的体育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被利用。

2.5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的进一步完善

为了能够使得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值,就需要建立起组织严密、运行有序且职能明确的组织管理机构,以此来加强对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这是能够推动高校体育俱乐部发挥出最大效用的一个必要的前提。这一组织机构不仅需要能够为各个单项的俱乐部的运行以及发展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而且还通过监督职能以及自身管理来发挥对各个单项体育俱乐部进行购置设备,筹措经费以及组织运行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3结语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不难看出高校体育教学采用俱乐部的模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作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无论以哪种形式来进行教学,都需要场馆设施。而在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之后,学生倾向于选择室内的课程会增加,这样就需要馆场的设施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同时,也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教师而言,采用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会对教师的业务素质以及专业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也应当进行定期的培训学习以积极主动地适应在教学上的新要求。尽管这一模式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方面,但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教学能够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浅议 体育俱乐部的形成篇八

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1、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特点

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是近几年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是以自发为性质,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为目的的持续性体育活动的社团组织。体育管理部门则对体育俱乐部作出如下定义:体育俱乐部是指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利用非政府的财政拨款举办的,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体育组织[2]。目前来看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主要分为: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三种模式。其共性都是从课程宏观角度出发,老师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更加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情感,通过对不同学生进行答疑或者辅导,既可以满足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学习需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新型教学模式不再强调教师、教科书以及体育技能的主导地位,而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为主要内容,只保留部分基础的课堂常规。这种教学模式在增加了学生和教师自由度的同时,更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选择任课教师、教学内容以及上课时间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育运动的习惯,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素质发展。俱乐部模式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培养为主要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特长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依据,从理论上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体育技能的教育而忽略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以运动为乐,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以及终身运动的意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设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因扩招导致的学生人数增多,但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场地等教学资源紧缺的问题,从而使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有效的拓展。研究结果表明,俱乐部教学模式能较大程度地发展学生个性,满足学生需要[3]。

2、高校俱乐部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2.1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从目前来看,我国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三基型、一体化型、并列型、三段型(分段型)和分层型。三基型以原行政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体育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和基本技术等相关体育知识的传授;
一体化型强调体育课程课内课外一体化,不以课堂成绩为最终体育成绩,而是将成绩与早操锻炼与课外活动相挂钩;
并列型在培养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专项课为主要教学课程,辅以体育相关技术和技能的理论知识,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分段型为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课、选修课和选项课三个部分;
分层型,在尊重体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以及体能特征的差异,划分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供学生选择的教学形式。几种教学类型虽然在教学形式上存在差异,但都以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为最终教学目标。但是从总体来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以田径术科的内容为主,而缺乏对体育知识和健康理论的学习[4]。教学形式相对呆板,教学方式较为单调,且太过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2.2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

目前体育俱乐部虽然分为课堂俱乐部模式、课外俱乐部模式和课内课外一体化模式三种,但从教学改革情况来看,还以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居多。以课内体育俱乐部模式为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体育俱乐部的模式进行课堂组织,开展形式大致分为大众健身室教学模式、运动处方式模式、流动式教学模式以及自由轮转式教学模式四个类别。大众健身式教学模式,以班级为授课单位,教师依据课程内容进行轮流教学,教学过程在统一授课的基础上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足够的训练时间对教学内容加以创新,并进行选择性的练习;
运动处方式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课堂制定为依据,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具体要求制定阶段性的教学计划,学生则按照教师的制定计划进行练习,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指导、纠正和配合学生的作用,并且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
流动式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及兴趣爱好,有选择体育项目和授课教师的权力,修满课时且成绩合格则给与学分;
自由轮转式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特征及体育兴趣,选择同时段课时内开设的项目上课,不同时段可以更换体育项目及课堂教学内容。

2.3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教学价值

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教学形式灵活,教师的作用也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填鸭式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课堂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及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体育项目及授课教师,因此,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空间更加自由宽松,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在俱乐部模式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积极性,还能够发掘学生的体育创新意识,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个性,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俱乐部模式在对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改革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要求,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2.4传统教学与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比较分析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优化,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日趋明显,学生从小学至大学之间所接受的都是相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调呆板,因此,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大学课堂,也不利于学生主观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现代体育教育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结合,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内容和理念上的更新,提倡课堂形式的多元化,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提倡“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

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3.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体育俱乐部模式是我国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产物,随着全面健身运动的发展以及终身体育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始加入到体育活动中,并已形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在发挥自身运动特长的同时在体育中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满足。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提供更好的体育服务,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只有形成了这种体育氛围,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才能在高校教学中得以扩大和发展。从目前来看,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组织形式多以单项运动为主,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足球、健美操等,但是受到体育设施以及指导教师的体育软硬件因素影响,有的体育项目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例如一些球类运动的场地因素限制等。另外,社团参与的男女比例不平衡,以男生居多,女生所占份额极少,且大多集中在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中。

3.2目前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开展的限制因素

3.2.1社团活动经费不足,参加社团活动人数少

目前普通高校的体育社团经费来源过于单一,从某种层面上限制了社团的发展,高校体育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活动经费和小部分的入团时学生缴纳的入团费。如果体育社团只靠这些有限的经费必定制约了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而场地、器材的不足又制约了相关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学生入团的积极性也势必受到影响。

3.2.2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缺乏分层次和延续性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开展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但具体的教学现状只是选修课的升级模式,冠以俱乐部教学的名称而实际上仍然和选修课并无实际性的区别。俱乐部教学不仅是单一的将体育运动项目分类,而是一种递进式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重点应该是学习阶段的分层和课内教学的延续性,例如: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等,通过细分不同的层次来实现针对性的强化教学,达到全面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效果。

3.2.3课内外结合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应将课内教学与课外的社团活动和学生体育竞赛相结合。课外的体育活动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既强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竞赛相结合,相应的教学管理部门就应该与学生管理部门相结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针对课内教学开展相应的竞赛活动。而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只覆盖到课内的教学当中,因此,从制度上应该实现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管理,使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以达到课内、课外相统一,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

3.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模式探析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改革,调动学生体育活动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模式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增强,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重视自我身体健康的投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成立,为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健身中来创造了更多的客观条件,学生在丰富了体育文化生活之余,提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创造能力,因此,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会更加符合大学生的需求。纵观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仅开设两个学年,到三、四年级便会中断,而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出现,使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得到了延续,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进行练习,这对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俱乐部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参与体育的运动需求,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中,全面发掘自身的运动潜能,将体育理论与课外体育活动和生活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的尝试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多项运动的能力,还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身体特征和心理需求,在有限的条件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学资源进行创新设计,给予学生在教学内容中更多的自主选择性,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选项、练习中辅以指导和建议,同时教师要对阶段性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以此实现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预期效果。

总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不仅促进了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丰富了学生课外业余大学生活,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体育兴趣,有利于大学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为优化大学体育教学和实现全面健身计划的目标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人数的增多,体育场馆设施与学生人数的配比矛盾越发明显,这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发展。因此,体育俱乐部模式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学校体育主管部门采取正确的引导措施,健全管理制度,使学生在锻炼身体之余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体育课堂教学。

浅议 体育俱乐部的形成篇九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开展很多年了,广大体育教学者也力求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吸引更多的而大学生全身投入到大学体育运动中去。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上涨,很多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体质变得越来越差。虽然我国高校一直都开展体育教学,很多高校都进行大学生体质测试,但是,测试结果每况愈下。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目前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大学生积极参与进大学体育运动中来。而且,这种体育教学不应该只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被逼迫的情况下实现体育教学效能的最大化,努力做到使学生终生受益,培养学生终生投入体育教学的运动中去。为此,有很多一线体育教学专家提出建立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即俱乐部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学人员在吸收国外优秀教学成果的同时又注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作出的一项体育教学创新措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变了那种传统的以学校、老师为中心的状态,学生才是这种模式的真正的主人,学生不再被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进行体育运动,学生可以自行进行选择时间锻炼。同时,过去学生只能够按照老师安排的活动进行运动,俱乐部模式中学生却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如今,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内的很多大学采用,很多高校大学生都很乐意体验这种俱乐部模式的体育教学。

一、俱乐部模式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

理论渊源。多年以来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一直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很多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对教师安排的体育项目不感兴趣,而且很多高校安排的项目也比较单一,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课抱有消极的态度,不能正确认识体育课的好处、不能正确的树立终生锻炼的意识。为此,有很多一线体育教学专家提出建立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即俱乐部模式。少年强则国强,一方面科学技术要强、另一方身体素质也要强。俱乐部是一种较为自由的活动方式,其存在以运动者的自发的运动为基础,学校为运动者提供相应的平台和设施,由学校制定专门的教学大纲、由专门的老师进行教学,将体育教学和课外运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模式的建立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运动的理念,同时可以有效避免老师和学生存在隔阂的问题,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2.现实依据。高等学校中俱乐部之所以能够起到这些作用是由其的主要特点决定的:①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一直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只有学生对某一项运动真正产生了兴趣才能后积极的投入到这项运动中来,这样开展高校体育课的目的才达到了。同时,只有这样让学生感到身心舒悦以后,才能够坚持不懈的锻炼下去,从而逐渐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由于我们国家的教育资源分配很不合理,有些学校既缺少体育器材又缺乏专业的体育老师,还有一些学校学生人数很多,无法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这中体育俱乐部模式可以很好的避免这种高校体育课瓶颈,使学生和老师都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中来;

②活动内容的拓展化。过去学校的体育课一般都是按照项目来分班,而且虽然制度上是实行选课模式,但是有很多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课程而被迫选择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课程,从而导致兴趣的丧失。还有一些同学本身就有一些喜欢的体育项目但是学校却没有开设这种项目,也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丧失兴趣。体育俱乐部项目充分体现了专业化、多元化的特点,项目非常丰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项目,而且每个项目都配备有专美的老师去辅导;
③最终目的的综合化。过去学校发展体育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单纯的完成教学目的,现在的俱乐部模式则本着吸引学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中去努力培养终生锻炼的目的,实现了目的的综合化。

二、俱乐部模式发展的现状

目前虽然我国很多高校已经陆陆续续的开始实习俱乐部模式,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的不到解决,那么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就是一句空话、一句假话。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些问题,针对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及时收集开展俱乐部模式的相关信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纠偏措施,使这种模式合乎正常的轨道运行,使这种模式符合我们预期的设想。把这种模式的最大效能发挥出来。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国俱乐部模式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①缺乏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育兴趣也不仅仅局限在过去一些传统的项目,而学校的老师所专业的学科依旧很单一化。要认识到俱乐部的教师和普通体育课的教师是不一样的,俱乐部的教师充当的角色更多的是辅导的作用,但是这种辅导并不是单一化的,而是促使学生形成一种锻炼的意识;
②基础设施缺失,体育经费投入情况不理想。很多学校只注重科研成果,很少关注学校的体育发展,认为只要科研成果达标了,体育运动只要完成分内的任务就行了;
③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不强,学校没有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④没有正规化的管理制度,俱乐部管理比较混乱;
⑤课内体育教育和课外体育教育发展不平衡,通用水平低。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而忽略了课外,很多锻炼场所在课外甚至就不对学生开放,这是一种浪费资源的表现。

三、俱乐部模式的意义和改革对策

1.俱乐部模式的意义。我们应该看到在高校中实行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意义是重大的:首先,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过去学生只能按照学校安排好的项目进行锻炼,而且学校在设定体育课科目的时候也没有综合考量学生的素质,就导致很多运动和学生自身不合适。其次,这种俱乐部模式有利于逐渐培养学生树立终生锻炼的理念。体育锻炼不是一朝一夕就行了的俱乐部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体育课锻炼,课下就荒废的不良局面。再者,这种俱乐部模式有利于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国民体质势在必行,经济水平要发展,体质也要跟得上。最后,这种俱乐部模式可以高效的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目前许多高效的一些体育设施都处在荒废、闲置的状态。深入开展俱乐部模式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体育设施。2.现时期俱乐部模式的改革对策。对于我国俱乐部实行过程中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的对待,深入分析、研究,笔者就改革我国俱乐部模式提供一下几点建议:①建立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水平;
②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③积极倡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同时学校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④制定正规化的管理制度,俱乐部管理交予专人管理;
⑤努力推行课内体育教育和课外体育教育发展平衡的制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综上所述,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值得提倡的,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积极的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因噎废食。体育教学是强国战略的一部分,只有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理念进入每个人的内心,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本文对我国高校中体育俱乐部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希冀能为我国的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一些帮助,希冀致力于把体育教学融入每一个学生的学业生涯中去,希冀他们能够树立终生锻炼的意识。


推荐访问:俱乐部 体育 浅议 浅议 体育俱乐部形成(9篇) 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现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