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春,教学设计(合集)(完整)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文章内容

2023年最新春,教学设计(合集)(完整)

时间:2023-07-08 08:4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最新春,教学设计(合集)(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最新春,教学设计(合集)(完整)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春,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运用捕捉意象想象画面,推敲词语品味语言,提炼升华感悟情怀的方法来欣赏诗歌。

知识目标: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教学重点:首联和颔联的赏析。引领学生感受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颔联的理解和玩味。颈联和尾联的深度挖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昆虫的世界里,法布尔用他的痴迷与执着,撰写了世上最美的"昆虫的史诗";
在浩瀚的尘世里,无数的诗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在仄仄平平里记载着生活的飘荡起伏。

这节课要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和杜甫在那个春天一起浅吟低唱。

二、初读

1.学生齐读课文

2.胜的读音与国的意思

3.解释“烽火”,链接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都城长安沦陷,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757年三月,春回大地,但长安城已被叛军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诗人与亲人久别,生死存亡未卜。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不朽的五律——《春望》。三、说读

让我们走进诗歌,创意说读,跨越时空,与诗人说话。1.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扩展诗意,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话。

首联说读示范:诗人啊,春回大地,你在昔日繁华的长安,看到的却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荒草丛生,林木苍苍。2.分组讨论说读内容并做好笔记,指派一名说读代表

3.展示(一人读诗句,各组派一人展示说读创意,先说读再朗读相关诗句)颔联:诗人啊,你面对曾经繁华现在却残破不堪的都城,不知何时才能安定,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你,你又怎能不见花而流泪,闻鸟而惊心呢?

颈联:诗人啊,黑烟笼罩在昔日繁华的长安城中,接连三月,城中不复往昔,你是否想到了昔日家人的音容笑貌而不禁潸然泪下,你是否又希望收到你日思夜想的家人的书信聊以慰藉。

尾联:诗人啊,您为国家战时愁白了头,正值战事,你妻女生死未卜,你头发越抓越短,连簪子都承受不住,真是令人嗟叹不已。

通过大家的说读创作,我们穿越时空与诗人对话,身临其境,我们仿佛望见了在那个春天国都长安的破败,我们仿佛看见了战火纷飞,老百姓流离失所,诗人与家人离散,我们也仿佛看见了在那个春天,48岁的诗人年事不高却已呈老态。4.全班缓慢、低沉地朗读课文 四、品读

1.“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请紧扣某个字词,分享你品读到的诗句的言外之意。

例:首句一个"在"字意在言外。国都残破,山河依在,不在的是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不在的是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繁盛,在的只有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

试析:

首联 对比反衬 寓情于景

颔联 触景生情

承上启下 颈联 思家迫切 引起共鸣

尾联 细节描写

忧思之深 2.学生写 3.分享:

“深”,首句一个“深”字,山河依在,草木密茂。自己心里却是无尽的悲凉,死去的草木还能生长,死去的人却永不复返,当初的百花齐放,如今却是一片惨象,内心是痛苦与沉重。“国”诗人看到国都已失去繁荣,眼前的国早已灰飞烟灭,这里早已容不下诗人。是一片废墟,是一段回忆,是一往情深,国都只不过是留下思念的又一个地点。“溅”而不是流泪,更能写出诗人对千疮百孔的长安的叹惋,以前的种种,以后的去向,伤感之时花儿溅泪,仿佛在叹息,在哭诉。

尾联“不胜”意在言外,诗人那稀疏的白发已经承受不了那簪子,而诗人承受不了的是国家濒临灭亡的事实,而这李唐承受不了的是叛军的强大与皇帝的无能。“搔”长安城内昔日繁华不见,留下满目凄凉,妻离子散,这些让诗人坐立不安,这个细微的动作体现诗人担忧国事,关心国家,心系家人的情感。“深”仿佛让我看到了田地的荒芜,草木萋萋的凄惨萧条让我看到了战争的可怕,让我理解了诗人渴望和平的渴望。

“白头”48岁的诗人,才至中年,未入老年,但头发却全白了,为什么会白了呢?还不是担心国家的命运,长安已破,曾今的大唐早已是过眼云烟,诗人为国家和家人愁白了头发啊!4.通过我们的品读分享,我们触摸到了文字背后涌动的诗人的情感,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时局动荡的感伤,对家人安危的牵挂。

5.请男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人杜甫,请把诗人这满腹忧愁融入到你们的朗读中,忧愁沉郁地把诗朗读一遍。

6.小组探究“春望”中“望”的含义。

望:望长安破败之景;
望家人之平安;
望国家之安定。这是沉郁顿挫的家国凝望!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杜甫是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唐诗艺术的一座高峰,他更伟大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正如郭沫若所言:杜甫是诗中圣哲,他用他的笔底波澜写尽世上疮痍与民间疾苦。让我们带着对杜甫的景仰,来情感竞读《春望》。7.情感朗读pk 五、延读

1.根据《春望》和《望岳》拟写对联

温馨提示:1.从两首诗歌的内容、情感和创作背景入手。内容相符,对仗工整。上联:盛世少年欲登绝顶抒壮志 下联:战时野老空对残都诉浓愁 横批:诗中圣哲

对于杜甫的文字老师甚是喜欢,今天老师想为大家读两首诗表达对杜甫的敬仰。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结束语:

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要我们翻开经典常吟杜甫之诗,望李唐河山兴衰,诵千古名篇绝唱,品杜诗世事浮沉,惜今朝圆梦中华。

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散——破

对比反衬 寓情于景 细节描写 忧国忧民 诗中圣哲

春,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景物。2.学习课文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体会课文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教学准备】

朗读录音带、《春江花月夜》伴奏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3.查找关于春天的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说起春天,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怎样的图景呢?——是的,杨柳依依,暖风习习,姹紫嫣红,莺歌燕舞,一派生机盎然、充满诗意的景色。春天是如此美好,无怪乎诗人写下许多诗篇来赞美歌颂春天,同学们能举例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补充。如: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当冬季即将过去的时候,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一同欣赏其中的美景吧!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作者资料及图片)

1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散行板书主要作品名称。)三、检测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投影或板书)朗润(rùn)酝酿(yùnniàng)蓑衣(suō)婉转(wǎn)黄晕(yùn)嘹亮(liáo)四、听课文朗诵带或教师范读。

五、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板书课题和教学目标。)

板书:朗读——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提问:读完这篇文章,同学们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吗?

(学情预测:这题难度并不大,学生基本上能说出喜爱、赞美、盼望之情。教师略加概括即可。)六、朗读指导。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情意绵绵,生机勃勃的春天美境,我们该怎样用声音将它表达出来呢?

(一)介绍朗读要点:重音、停顿、节奏。(板书)

(二)以第一自然段、春雨图和最后三个自然段为例,讨论如何朗读。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学生讨论,明确:节奏舒缓,语气轻柔。通过重读“盼望”、“来”、“近”几个词,表达出作者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和因春天悄然而至的无比喜悦。

2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
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学生讨论,明确:“可别恼”口语化,音调上扬,读出一点调皮。“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看”重读,表现出喜悦之情。“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排比句节奏略微短促,轻快。“傍晚时候,…在雨里静默着”语调轻柔,节奏舒缓,体现静谧的氛围。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学生讨论,明确:这三段要分别读出新、美、壮的感觉,语气逐段加强。最后三个字“上前去”语调上扬,语气顿挫而有力。三段都要读出作者对春天由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些朗读的要点尽量让学生总结出来,而不是强加给他们。其间以朗读为主,边读边悟。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便可感悟到文章的音乐美和情感美。)七、教师示范,学生认真听,并在相应词语上标注符号。

学生按教师指导的方法,自选段落进行美读,要求读出节奏和情感。教师点评。为调动积极性,可进行比赛,但老师仍应以鼓励为主,让学生爱上朗读,重视朗读。

八、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下,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文章的图画美、音韵美。

【作业布置】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二)思考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几幅画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一)听写生字词。(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分析理解文章结构。

提问: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春的画卷,在作者的笔下一共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学情预测:概括画面内容并不难,教师可逐段引导学生,以免遗漏。)

3 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
盼春 总写春境 春草图 绘春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颂春

三、品味文章表现技巧。

(一)“五官开放”。

提问:作者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耳朵听,还调动了嗅觉、味觉、触觉。请找出文中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学情预测:找出文中的句子较容易,体会学生应该都有,但不容易表达清楚,教师应适当引导。)

明确:“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酝酿”(嗅觉)“鸟儿将巢…嘹亮地响”(听觉)“花里带着甜味”(味觉)

把人们的五种感官的功能调动起来,把读者曾经有过的对春天的各种具体感觉调动起来,感觉丰富,既避免了单调,又使文中描述的春天变得更为具体。

(二)多样的修辞手法。

提问: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句子举例: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拟人手法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一个漫长的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学生充分发挥想像,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追求以及冲破泥土

4 阻隔的惊喜。

理由:排比手法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学情预测:学生未必能将感觉化成语言清晰地表达,教师应适当点拨。如:指名一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学生体会写法。)

(以下题目均可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品读,换位思考。如:我怎么描写?与文章有何不同?哪种更好?为什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理由:用拟人手法和口语化的词语,使得细节更为形象,整句描述的热闹情景以及春花斗艳的动态过程如在眼前。

4.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理由:用拟人的手法,将万物复苏新气象描写得具体形象,传达出迎春的欣喜之情。(让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修辞的作用,从而在写作中应用。)

四、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再次美读课文,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作业布置】

写一个描写家乡某个季节景色的片段。要求:五官开放;
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春,教学设计篇三

《春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过程与方法:

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感情

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教学方法:朗诵品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谁?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他是谁?他是——杜甫。(出示幻灯片)要求记录有关杜甫的资料。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杜甫的《春望》,看一看这位现实主义诗人又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样的现实。出示课题,板书课题。今天我要教给同学们几种学习诗歌的方法。(出示幻灯片)• 方法指导一:

1、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我们读之前,我们先来扫除障碍,解决字音。(以开火车的形式解决字音)

2、下面请同学们划分诗的节奏,后正确诵读:①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节奏;
②读中想象诗的意境,③读中想象诗人的思想感情。过渡:下面我们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理解诗意,• 方法指导二:

1、读原句,看注解,查资料,交流质疑,理解诗意。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这一解的主体是人,因此它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乎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写此诗时诗人仅45岁,就已经是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为何?仅仅因为思念亲人吗?不,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杜甫至死不渝的情怀。播放视频:了解背景

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重读此诗。

我们对全诗的诗意有了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

方法三、带问题,合作探讨,思考以下问题。尽量用诗中的词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2.本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分析。(1)反衬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

杜甫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整首诗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忧国伤时,表达了思亲悲己的感情。为了检验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效果,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歌,方法四: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
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v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v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v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v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最后我们再来读一读杜甫的诗歌。作业布置

春,教学设计篇四

知识与能力:

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景中显志的特点。

2、唤醒学生对蓬勃秋景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对诗歌中的湘江秋景展开个性化品读活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以美读美、以情品诗,并结合诗歌潜藏的背景寓意,知人论世,在群体审美活动中共赏诗歌愿意,实现与诗歌情感的高度融合共振。

2、在鉴赏的同时进行理解性的诵读,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2、激活学生对本首诗歌的个性化心灵解读意识,建构诗歌丰富多元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建构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品读,引导学生以美读美,以情品诗,与诗歌诗人展开深入深刻的心灵对话。

【教学难点】

作者眼前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美读——成诵。

2、点拨法: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
抓住词中精当、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描绘的意象,突破重点。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课前准备】

1、学生回忆初中所学《沁园春·雪》,熟背。

2、借助助读材料,了解相关文体知识和“意象、意境”的概念。

【师生活动设计】

1、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导入设计(1)我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诗、当代诗,诗的队伍庞大而瑰丽。诗能给人美好的情感体验。古典诗词发展到了近现代,出现了旧体新诗这一形式,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词大大开拓了古典诗词的意境,题材。他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导入设计(2)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高望远,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碣石山,诗兴大发,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题解

幻灯片显示,填空,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三、整体感知、指导朗读:

1、词最初是用来配乐演唱的,所以学习诗词离不开朗读。听教师范读,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听完范读后,请学生用一个词谈谈自己对词作内容的整体感受(豪迈等)。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3、教师作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领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忆”字所领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4、学生齐读,老师指正不足之处。

5、提问: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上阕:立、看、怅、问(眼前景)下阕:携、忆、记(忆往事)

6、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请用四字短语概括)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赏析上阕:

(一)鉴赏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请一生朗读上阕,其余学生思考:前三句有何作用(点明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怎样的?(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

解析: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

2、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二)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领起了哪些内容?

明确:共7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请大家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借助资料解析“意象”)(山、林、江、舸、鹰、鱼)在这几句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明确:遍、染、透、争、击、翔

①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像火一样。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②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③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透:突出江水清澈见底。争:写出群舟争相行驶,盎然奋进之动态,充满活力,展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④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⑤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畅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⑥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相。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

(2)这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小结:景物描写的技巧:

2、比较鉴赏: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幻灯片)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①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革命的大好形势,作者忆起往昔的与战友们在这里的战斗岁月,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作者把这种心情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写下这首词。情景交融。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②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怀、性格、身份也有关。毛泽东与众不同。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
他有博大的胸怀,崇高的风范,有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气势磅礴,充满豪情,笔下的秋景也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三)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四)小结: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五、赏析下阕:

(一)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得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①“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知识链接】

一、文体

1、古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即律诗和绝句,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从上到下,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现代诗是用现代的文笔写出来的一种诗词。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①小令(58字以内);
②中调(59字~90字);
③长调(91字以上)。宋人将词分为令、引、近、慢四种。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近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

词题:前人作词时加于词前的题目。盛唐至晚唐时的词,词调与词题基本上是合一的。到了北宋,词的内容逐渐与词调脱离,光有词调不足以表明该词的内容,这才另加词题。如苏东坡的《更漏子》(词调名),外加《送孙巨源》,以说明该词为何而作,后者就是词题。

词牌: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 大、气势恢弘、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词调当以北宋京都之沁园为名。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代表作有毛泽东《沁园春·雪》等。

二、诗词意象

1、“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2、意象意境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三、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四、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破竹,迅猛异常,在全国十几个省蔓延开来。毛泽东同志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村运动,先后在韶山等地建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成立雪耻会,并创立了湖南农村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作业

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挥斥(力量)方遒 怅(失意)寥廓

漫(满)江 ....b.浪遏(阻止)飞舟 主(主宰)沉浮

鹰击(搏击)长空 ...c.百侣(同伴)激扬(激浊扬清)万户侯(地位很高的人)......d.击水(击打水)峥嵘(不平凡)岁月稠(多).....2.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有志革命的人绝不能,寸功不展。

(2)国庆节期间,许多老将军相聚北京,共同回顾创业初期的那段

。(3)毛泽东主席一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代表人物。

a.蹉跎岁月

光风霁月

峥嵘岁月 b.蹉跎岁月

峥嵘岁月

光风霁月 c.峥嵘岁月

蹉跎岁月

光风霁月 d.光风霁月

峥嵘岁月

蹉跎岁月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本文一开篇,作者便把自己置身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中,把读者带进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中。b.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大多有他自己的书法手迹留世,这就便于把他的诗词和书法结合在一起来欣赏。

c.读毛泽东的诗词,诗人的豪情和政治家的浪漫,无时无刻不显现在我们的脑海中。d.《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4.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使用了借代,用“江山”代“国家”。

c.粪土当年万户侯: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军阀、大官僚比喻为万户侯。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设问,下阙回答了上阙的问题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
“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6.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广阔、深沉的基调。

b.作者在长沙(2)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雁群渐飞渐远,消失在南方天际,可是词人还长久凝望,这寄托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回忆及眷恋。

b.“不到长城非好汉”,语言通俗,表达了钢铁的誓言和雄心,表现出藐视一切困难和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c.“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所描绘的景物与“天高云淡”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色彩鲜明,境界壮阔,表现出胜利在望的欢跃情怀。

d.“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词抒情委婉含蓄,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气魄。

春,教学设计篇五

《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把握作者感情脉络,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理解文中准确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多种表现手法的妙用。

3.尝试表达,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

三步阅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的一场秋雨,让人平添几丝寒意。俗语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看来,冬天已加快了它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可是,今天,我却要像英国诗人雪莱一样宣布: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让我们在这个初冬的季节,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带给我们的春天里。(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展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三、字词积累

润()酵()窠()宛转()()涨()巢()应和()()酝酿()()

四、初读文章

1.听多媒体录音片段,揣摩节奏、语气、停顿、重读。

2.学生自行大声朗读。

3.听读,梳理结构。(指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总结每段所描绘景物)

(明确:文章从盼春写起,继而绘春——重点描绘了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最后赞春,歌颂春天。)

五、思读文章

(一)分小组解决问题(分五个小组,选取对应段落阅读并讨论,解决2—6题):(多媒体展示题目)1.春醒图:本段抓住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

2.春草图:“偷偷地”“钻”有何表达作用?找出本段描写人的一系列动词,看它们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

3.春花图: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春风图:本段从人的哪些感觉来表现无形、无色的风? 5.春雨图:本段抓住了雨的哪些特点来写?

6.迎春图:春到人欢,本段为什么首先写到了天上的风筝?

(教师示例分析问题一,五个组自选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明确:1.春山的明朗润泽,春水解冻、水面初涨,春日暖人的感觉。2.“偷偷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草在不知不觉中萌生出来的情景。“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及破土的热情。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写出了人们在初春到来时的喜悦之情。

3.拟人句生动地写出了花的繁多,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鲜艳、种类繁多地在阳光下随风摆动的动人情景。

4.本段从人的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来表现无形、无色的风。

5.本段抓住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来写。

6.风筝是孩子的爱物,是春天的信使。有歌唱到: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二)共同思考:(多媒体展示题目)1.再读文章赞春部分,看三个比喻句,各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2.说一说,人们还习惯用“春”来比喻哪些事物?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明确:1.赞春部分的三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写出春天的新鲜、美丽、富有力量的特点。2.示例:人们还习惯用“春”来比喻人的青少年时期,例如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人们还习惯用“春”来比喻事物的开端或崭新的阶段,例如歌曲《春天的故事》。)

六、品读与拓展

师:听完大家的发言,老师意犹未尽。我们下一个环节是——“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春天。”(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

文章选取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绘出了春天的美景,现在请你从四种事物、四个画面中选取最感兴趣的一个,用你最感兴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讲——用自己的话描述文中一个画面。例如,讲一讲文章怎么写的春草。可以读——读一首诗或一段文章,表现其中的一个事物。例如,读一读别的名家是怎么写春雨的。

可以写——给自己一个小小的练笔的机会,写一段文字,描绘你心中的那份春景。例如,你也写一副春花图。

可以背——以最快的速度背诵某幅画、两幅画,展示你惊人的记忆力。可以唱——用你的歌声唱响春天的旋律。(学生稍作准备,自由展示)

七、课后作业

通篇背诵课文,努力做到富有感情,不出错字。

八、结束语

同学们,春华秋实,没有春天的耕耘,就没有秋天的收获,所以,我们要珍惜寸寸光阴;
春风化雨,老师们多年的谆谆教诲,我们唯有用进步和成长回答;
春晖寸草,没有学业的收获,我们如何去面对家长的殷切期待?

尊敬的各位老师,感谢您光临指导。正是每一位同仁的到来,才使得这座教室春意盎然。朱自清先生名篇《春》的授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合集 教学设计 新春 最新春 教学设计(合集) 最新春 教学设计(5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