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报,2003(6):31-35.
②此处特指与文本生产者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读者,即跨文化解读者.
③同①.
④见王鍾陵.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2012(3):174-182.
⑤该表数据来自中国知网与独秀网站。截止至2015年10月25日,篇名(标题)包含“百喻经”的学术论文共计101篇,除可清楚辨明类别的学术论文之外,诸如宣传普及类的文章皆收入“其他”类。
⑥见(日)大平幸代.齐梁文人如何接受佛教——以《百喻经》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4):95-101.
⑦此处不将僧伽斯与原作者等同,是因为《百喻经》故事抄自于修多罗藏十二部经.
⑧见刘守华.从《经律异相》看佛经故事对中国民间故事的渗透[J].佛学研究.1998(7)该文中“一对懒夫妻”之故事由刘守华先生引自贾国辉《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省石门县资料本》第478页,石门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
⑨见刘守华.从《经律异相》看佛经故事对中国民间故事的渗透[J].佛学研究,1998(7).
⑩见朴龙杰.《百喻经》与《伊索寓言》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见(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C].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09:26.
见(德)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论的挑战[A].见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05:173.
同③:44.
见(德)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论的挑战[A].见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05:176.
见汪维辉.《百喻经》与《世说新语》词汇比较研究(上)[J].汉语史学报(十).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德]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A].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三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05.
[3][日]大平幸代.齐梁文人如何接受佛教——以《百喻经》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04):95-101.
[4]刘守华.从《经律异相》看佛经故事对中国民间故事的渗透[J].佛学研究,1998(00):188-196.
[5]郑溟,李海平.跨文化文本理解的哲学诠释学视域[J].东北师大学报,2003(06):31-35.
[6]朴龙杰.《百喻经》与《伊索寓言》比较研究[D].吉林:延边大学,2007.
[7]汪维辉.《百喻经》与《世说新语》词汇比较研究(上)[J].汉语史学报,2010(00):279-304.
[8]王鍾陵.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2012(03):174-182.
课题资助:“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510319089X。